李硕果与鲁迅、陈嘉庚及它(註)
鲁迅一则日记写道「一月八日 昙。下午往鼓浪屿民钟报馆唔李硕果、陈昌标及他社员三四人,少顷语堂、矛尘、顾颉刚、陈万里俱至,同至洞天夜饭。夜大风,乘舟归。雨。」(见《鲁迅全集》日记第十四巻六三八页,人民文学出版社)。又《鲁迅全集》日记第十五巻四二六页写道:「李硕果福建南安人。厦门民钟日报经理。」
李硕果是先父的挚友,又是内子的外祖父,因而我们两代人有几十年的交情,他告诉我鲁迅这则日记的始末是这样的。
厦门大学学生得知鲁迅辞职与学校腐败有关,很快掀起改革学校的运动。校方一面假意挽留鲁迅,一面推卸责任,说鲁迅离厦门大学是因为胡适派与鲁迅派相互排斥。《民钟报》据此发表通讯,鲁迅因约林语堂等同往该报拜会李硕果,并澄清事实。
林语堂和李硕果比较熟,因为林语堂的兄长林和清是《民钟报》副刋编辑,故常有来往。
当时林语堂一身西服打扮,穿黑皮鞋,抽美国骆驼牌香烟。而鲁迅则穿灰色长衫、布鞋,手卷纸烟。一中一西,相映成趣。
交谈时,鲁迅用江浙口音的国语发言,林语堂翻译成闽语解释给李硕果听。
讲到兴起时,鲁迅站了起来,直斥军阀李厚基查封《民钟报》是一种妨碍新闻自由的罪行。
最后鲁迅建议他在厦门大学指导学生创办的《鼓浪》周刋,即附于《民钟报》刋出,李硕果表示同意。
谈话后,李硕果在鼓浪屿洞天酒楼设宴招待在座各位,包括鲁迅、林语堂兄弟、陈昌标、矛尘、顾颉刚、陈万里共十二人。席上开了两支福建五加皮酒,点几道福建风味的菜,计有:五香鸡卷,蚵仔煎,醋肉,红烧鱼唇,真珠开贝,八宝鸳鸯蟹,白炒香螺,炒面线,封猪脚,韮菜盒;最后一道甜品是土豆仁汤。
鲁迅边吃边赞好味道,众人皆尽醉而归。
时夜大风雨,李硕果送鲁迅至鼓浪屿码头,鲁迅一行乘船返厦门大学。
鲁迅于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五日在致章廷谦信中写道:「矛尘兄:…
…我想,你转载就转载,不必问的,如厦门的《民钟报》即其例也。」(《鲁迅全集》书信第十一巻五四三页)。
这里所指的是厦门大学的《鼓浪》周刋,即附于《民钟报》刋出之事。
李硕果又是八闽一位传奇人物。下面且谈谈他的身世和《民钟报》的历史。
李硕果原名李引随,后来才改名为李硕果,福建南安县芙蓉乡人,出生于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。
父李国菁,家甚贫,以肩挑负贩为生。李硕果八岁为堂伯母养牛,年终得酬劳一大圆,归以奉母为乐,自九岁入乡塾读书后,至十五岁,每于暇时卖糖果及花生或挑葱卖菜,有所得添家用。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从糖果店做学徒至自己经营小生意,尚算顺利。
二十五岁那年,农历七月间,他离乡背井,乘船到泰国谋生,在商界十分活跃,并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仰光支部,到山笆各埠宣传革命,劝人剪发。后来被委任同盟会敏建分会会长,有一次因参加游行,被凶徒袭击,七孔流血,昏迷不省人事,几乎丧命,抬去医院急救,数月始痊愈。
以后辗转到新加坡,由友人绍前往麻坡巴力爪亚一市镇,参加开垦橡胶园的种植工作。
其时厦门《民钟报》招股份,在新加坡的梁冰纮、陈允洛、李硕果三人,决定返厦门接管《民钟报》。
《民钟报》最初由旅菲华侨林翰仙在菲募款二千元,到
厦门筹办,邀闽南许卓然等合作。当时倒袁世凯之役才结束,闽省诸革命党人纷集厦门,所有同志均列名为发起人,今尚在世者,有台湾戴愧生、新加坡陈允洛。
《民钟报》因评击时政,两度遭查封,后又再复刋,人事数度变迁,其中较强的班子如下:经理——李硕果;总编辑——梁冰弦;副刊编辑——鲁彦、林和清;外勤记者主任——李铁民。
副刊编辑鲁彦是浙江镇海人,原名王衡,小说家。鲁迅称他为「乡土文学」作家,说他「对专制不平,但又向自由冷笑。作者往往化为冷话,失掉了人间的诙谐。」《(中国新文学大系。小说二集。导言》)
副刊编辑林和清,是林语堂之兄。
外勤记者主任李铁民,是一位才智突出的人物。《民钟报》头条新闻常比他报精采,这都是李铁民展其才智的结果。当时每有党政军要人到厦门,各报记者必结伴同行,大人物作的报告,各记者必只字不漏地记载,这时李铁民只写个纲要,俟要人讲毕,各记者复阅其记录时,他才若无其事,与要人闻聊,乘机发问,回来后把记录整理发表。结果第二天头条新闻,各大报尽相同,惟《民钟报》与众不同,销路乃急激上升。各报记者深表不满,还以为大人物偏心,另外提供材料,其实这是李铁民的机智所获。
《民钟报》由一九一六年十月一日创刊,至一九三0年九月八日停刊,历时十四年,其间自动停刊二次,被标封两次。它是不畏强权的。
(本文发表于香港《新晚报》
http://www.fu-rong.cn/shtml/357/201105078990.shtml